傅雷家书读后感【热】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1“孩子,我能给你什么?”读完《傅雷家书》时,我不断地自问。
《傅雷家书》摘编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写给儿子的186封书信。其中最长的一封达七千多字。家书字字珠玑,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读那一封封家书,就象和傅雷先生进行着一次次触及心灵深处的谈话,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也像他的孩子一样在聆听着,感受着,用心铭记着,更反躬自问着。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对古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等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极高。正因为有如此才华出众的父亲的引领和培养,他的儿子傅聪才能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著名的钢琴大师。而身为母亲和语文教师的我的才华是什么?对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又懂得多少呢?我有什么可以传授给我的孩子,我的学生们呢?我的才疏学浅令我汗颜,令我更加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紧迫性,唯有挤出时间学习,学习,再学习,积淀深厚的文学艺术底蕴,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
傅雷特别注重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他深深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虽然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此番话之后,非常认同傅雷先生对人生如此认真的态度和这种对子女的教育观。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傅雷对孩子无不关怀备至。想想我们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学表演、学英语……却很少教育孩子怎么做人,怎么生活,才出现了大学的“读书专业户”,才有很多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硕士、博士无法融入社会。作为老师,作为母亲的我难道不应该警醒吗?
现代社会,人们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孩子往往被忽略,还有谁像傅雷那样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静下心来给孩子写信,给孩子以技艺上的指导,人格上的塑造,心灵上的引领,情感上的慰藉?谁又会像傅雷一样把孩子的培养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荣誉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都看看这本《傅雷家书》,经常问问自己:孩子,我能给你什么?
傅雷家书读后感2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母爱如q》,母亲不会写字,所以每次签字都在上面写个q,“我”并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并且觉得十分丢脸,待到长大以后, “我”仍旧是母亲的牵挂,到了最后“我”才明白,“我”其实就像是q字母里头的那条小小的尾巴,是母亲永远放不下的那头。其实很多时候你也会发现父母的喋喋不休其实是担心,父母的严厉指责其实是关爱,父母的高标准其实是放不下。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做的不是还不够好,而是还不够优秀,不能自我、自觉的学习。其实最最放不下心、最最为我们骄傲、最最心疼我们的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其实,不只是母爱如q,父爱亦是如此,正如《傅雷家书》当中的那位严厉而慈爱的父亲一样,不是吗?
孩子还年少,就只身到国外留学,面对着语言和学业以及礼仪,为人处世等等的压力,他的父亲给了他很多意见和鼓励,那一封封充满着期待和爱的家书,漂洋过海,将父母的牵挂和思念送达到孩子的身边。一xx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这么多封的家书难道还不能代表他们对孩子的牵挂吗?期间有一次没收到信就坐立不安,这难道不是父母最基本的担忧吗?
信中有这位父亲对孩子的鼓励、也有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当孩子获得荣誉时的那种骄傲,当然也有对孩子感情上的疏导。我想,这是每位父亲,或者说是每位孩子都知晓的。不可避免的,这些家书当中也有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当你读到这些的时候是否脑海里会回想起父母那严肃的脸呢?现在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呢?
“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这句话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我们的父母经常说,“只要是有关学习的,能给的我的尽量给,就算是砸锅卖铁都要供你读书。”,其实你可以在《傅雷家书》里面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时又能看看作为父母的他们是以何种心情来爱我们的。
或许你认为你独立了,长大了,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是如此的需要父母的纠正。严厉并不是错,反倒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一种促进。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思考。
成长,这是一个懵懂而艰辛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经历,而且必须成功的渡过,如果你还处在和父母的争吵、纠结当中,那么请你仔细地,带着感情和长大的决心去阅读《傅雷家书》,相信我,它会让你受益匪浅。
傅雷家书读后感3《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及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这是一部最好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作为父亲的傅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儿子的教育中,那么傅雷是如何教育儿子的呢?
首先,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因此这些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在信中,他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为了儿子,他以身垂范、孜孜不倦,现实中又有谁能完全做到呢?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有多少家庭的父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刚尝到点甜头,就高兴的得意忘形了?自己对待长辈,不分轻重,时不时还会恶语伤人;教育子女一遇到点小困难,便畏首畏尾,总想着去逃避,不愿担负为父的责任……是时候该静下心来想想了,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其次,深深触动到我心灵的是,他对儿子那份浓浓的爱意。颇深印象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的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里斯朵夫的 ……此处隐藏8386个字……傅雷用自我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提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齐,即使是因为读书而离家,也不会离得很远,所以根本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
这本厚厚的家书中承载的是多么深沉的父爱啊!“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一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从上头的语句,字里行间能够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期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期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悲痛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当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欢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如今的子女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靠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本事较弱。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能够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14母亲节将至,整理多年前父亲送给我礼物时,发现这本曾翻阅多次的《傅雷家书》,此时我想起的多年来父母对我谆谆教诲。当我再次读着这本家书,感悟到的是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一种更真我的感觉,或许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无从感知的。就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刻骨铭心的长谈,拉近了我与父母之间的距离,那种对他们眷恋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
在这本书里叙述的并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儿子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与你书信,既不是无聊的唠叨,也不是俗不可耐的八卦新闻,而是具有好几层深意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艺术修养方面的探讨对象,讨论音乐上对手;第二,想激发出你作为年青人看法和观点,让做父亲的我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递给其他青年;第三,借书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也是文学上造诣;第四,我想你时刻让记住此忠告,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在生活的细节方面,乃至艺术修养及演奏姿态方面。”
以上四点贯穿全篇家书,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为人父母、做人子女的以强烈的启迪和感悟。
现在,很多家长都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谈到父子家信,这无疑是一本教诲子女为人处世,以及对艺术层面探讨的典范书籍。傅雷先生将自己的主张嵌入生活与自然,调衡感性的流动与理性的坚持,在东方的超脱、恬静、中庸与西方的热情、活泼、开明中取得恰当写入其中。
在很多令现代人困惑的问题上,傅雷先生的见解都为我们解说了答案。对名利的取舍,艰苦的磨难,生活的哲理,艺术的本质,性情的锤炼上,都如夜空中的皓月一样,为我们驱赶黑暗,重现星月。
虽历经时代变迁,但依旧在这朴实无华、简练的文字中流露出浓浓的严父之爱。尽管不同时代及不同社会制度下,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实有迥异,尽管当下的出版业为其缀加了更多的商业炒作,但是今天的我应该做到的是摒弃这些外在的隔阂和枷锁,静静地品读字里行间的深情,一定会受益匪浅。所以,对于这么一位在时代浊流中越发澄亮透彻的精神伟人,除了深深的追思,我还有深深的敬佩。
傅雷家书读后感15《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和他妻子朱梅馥(fu四声)在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书信。这些信件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非常值得家长们阅读和学习。书中反映了傅雷先生夫妇的教育理念,例如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任何事情都让儿子自己决定。傅聪准备去苏联留学的时候,傅雷先生夫妇只是帮儿子理清了他的处境,去苏联的影响,但在关键问题上还是等他决定,并不过度表态。傅聪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离不开这种家庭教育。
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这些信除了互通消息,维系亲情意外,傅雷先生说过他写这些信主要有4个目的: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和傅敏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信件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给孩子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他们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所以上述四个目的中,第一个是体现得最多的,在1954年到1958年,即傅聪留洋期间的信中有大量体现。比如如何理解肖邦,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问题也在信中大量讨论。信中也有对诗词的讨论,比如1955年12月15日的信中就有对《人间词话》的讨论。
第二个也处处有体现,比如在1958年十月七日中,傅雷妻子这样写道:一个成了名的艺术家,处处要当心,无意中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呢!这句话写于傅聪在1957年9月赴京参与文化部的反右活动,并做了调查,接受了批判。不知道这句话对傅聪有多大的帮助,但对我而言也有不小感慨。这句话在任何年代都适合,提醒我们不要因为有点成就就忘乎所以,以为高人一等而忽略甚至做错了事情。
我最喜欢和佩服的还是傅雷先生愿意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的良师益友,通过这个镜子,就能“照出”孩子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当父母注意并改正,孩子们自然也能意识到问题并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或许正是这本书被誉为家庭教育景点著作的原因。对于年轻的我们而言,阅读此书在体会一对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不小的启发,指点我们走好人生的道路。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