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秒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1“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时间有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导入新课,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学生在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中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我让学生说一说在哪里还用到时间单位 “秒”?学生纷纷举手说,如跑步比赛、电子显示屏上跳动的数、“神舟十号”上天。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情景,播放给学生看,并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鼓励学生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有关“秒”的知识。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学生们发现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从而得出1分钟=60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例如:在体会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通过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活动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1秒”的价值,我为同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如飞机每秒约行250米,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同学们在吃惊中自发的呐喊要珍惜每一秒钟。
我仍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变革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2《秒的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学习了“学看钟表”,知道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快到几时”;在二年级“时分的认识”中已经知道了1时=60分。在这个基础上来学习时间单位“秒”和“1分=60秒”,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看似简单,但由于“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秒的长短,建立“秒”的概念,这部分知识学习之后,对于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利用小闹钟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秒针;通过倾听、亲身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对“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建立表象,最后达到在学生的头脑中“秒”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而是与自己的某一动作相联系的,在多次体验中,最终使学生能够脱离钟表,准确地判断几秒、十几秒,甚至1分钟的长短,使秒的概念真正内化。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以新年的钟声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读秒,使学生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的概念,并由此发散,
2、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师播放刘翔夺冠的录像,再次感知“秒”,播放神舟七号发射升空的录像,由倒计时指挥员倒数10个数经历的时间,引出10秒。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
二、自主探究,体验内化
分三步进行:(一)自主探究“秒”;(二)体验内化“秒”;(二)体验内化“分”
1、课件出示钟表店,提供不同的计时工具,教师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甩给了学生,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互动探究,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
2、让学生观察不同的.钟面结构,分析大格与小格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知分、秒二针运动快慢的轨迹。从秒针的认识——感受秒——以分作比,强调了观察,突出了体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增进了情感体验。该层次透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尤其体现在分、秒关系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发现、归纳和总结。这样安排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3、让学生亲自观察、感悟1分钟究竟有多长?亲身体验1分钟能做多少事?并由此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即:人类在1分钟内所创造的价值。教学激活了学生,使学生领悟到在1分钟内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在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的同时,还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4、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多媒体课件的引擎下,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教学活动。这样设计既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发现所学知识的价值。
四、结合名言,总结全课
欣赏关于时间名人名言,整堂课结束时,再次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将一些名言送给学生,达到“课已尽意长存”的效果。
存在不足:
1、课堂的气氛还不够活跃:也许是孩子过于紧张了,也许是孩子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不管是什么样的猜想,我想有一点是不会变的——我没有进最大的努力去调动课堂的气氛。面对孩子平静的状态,我没有去调动他们,面对孩子的回答,我的评价是简单的,没能激起他们回答问题的欲望。整节课其实是还可以更活跃一些。
2、老师说的有些过多: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时刻担心孩子不懂,经常反复强调知识点 ……此处隐藏11856个字……概
念。但在教学这这一环节时,学生情绪低落,过于拘谨、紧张,原因是没有进行课前的准备活动,来消除或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的紧张使我也紧张,在后面环节没能灵活调节,又加上备课不够充分,导致出现种种问题。首先由于学生紧张在迎新年倒计时时学生反响太低落,跟预设相差太远。然后问:“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这一问题问的面广,学生无从下手,回答偏离目标较大,没有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应当问: “同学们,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倒计时?”然后再引出秒是小的时间单位。
观察钟面,复习旧知这一教学行为,是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对钟面刻度,时、分的计时方法的认识,对后面几秒、1分的认识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但在进行时问题没有设计好层次,问的精准一些,而是直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钟表。导致学生回答东一榔头西一棒,不得已打断回答,老师引导复习,现在回想处理非常不妥,应当引导而不能代办。
在多种感观参与,建立1秒的概念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调动了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能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学生就是不会交流、不愿交流,比如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时声音小,而我又没有及时的鼓励引导,让多名学生参与或是集体参与。
体验1秒的价值环节中,让学生观看一秒钟里飞机、卫星行驶的路程,我国研制的巨型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发电厂的发电量等资料以及学生熟悉的刘翔奥运会夺冠的成绩与学生前面谈到的'对一秒的感受是很短的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秒虽短暂,但却是相当有价值的,引出1秒也无比的重要,使孩子懂得了要爱惜时间,抓紧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在这里学生观看后一秒的惊人速度和刘翔的比赛精彩回顾,学生反应一般没有
几秒的认识教学先让学生看课件演示,说出秒针走了多少秒。学生有的用数数的方法说出了秒针走的时间,也有的利用旧知的迁移用秒针走了几大格几小格来判断秒针走了多少秒。又进行同桌互问互答秒针走了多少秒的小组活动。此处教学,再一次让学生体验了时间单位“秒”,加深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同时还尊重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最后,加以引导优化了方法。
对于分与秒的关系,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课前就有所了解,因此,此处教学重点又一次放在了体验上,通过课件上秒针走一圈和分针就走一小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能通过观察,亲身体验分与秒的关系,从而抽象出1分=60秒的结论。
动静结合的一分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1分钟的长短,体验1分钟的价值,学生们兴味盎然,积极性非常高,同时通过活动还将“时间相同,做的数量越多,速度就越快的数学思想”加以了渗透。
估测时间的活动是利用前面学生对1秒、几秒的体验进行的,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测,由第一次的估不准,到听同学交流方法,再到第二次大部分估准,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估测短时间的方法。锻炼了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
虽然在课堂中我完成了知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扩展最大知识空间、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活动体验更加扎实有效,扩大知识面,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中掌握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课堂上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准确、激励性语言过于单一。不能很好的调控课堂、驾于课堂、组织课堂。使本节课预设的精彩环节没能很好的实现其价值。不过,我相信随着不断的积累与学习,我的经验会更丰富,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仅会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和发展。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钞、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在教学生“秒的认识”时,就利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的录像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知道秒是比更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习材料来源于沸腾的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2、联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来自生活,又为生活所用。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我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里见过或用过“秒”,使学生对各种钟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借用“红绿灯”等用秒计时的场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能激起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并且在练习中,也力求练习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读出日常钟表的时间,做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多长时间,给短跑的运动员排名次等等。这些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学时学生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进行灵活应用。当学习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由此,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秒,树起有意义学习的意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3、让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做了如下尝试:1,在教学“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学具小闹钟或手表,听秒针走的声音,再用课件演示秒针的走动,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在学会认识秒的过程中,提出从几到几经过了几秒,为什么或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认识秒的方法。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
一秒时间很短,在体验一秒的时候学生就认识到自己做不了多少事情,但通过看现代化工具一秒钟能做什么及刘翔夺冠的精彩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一秒虽短,但价值无穷,只要认识抓紧,努力拼搏,一秒是可以成就很多事情的。
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学习“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让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