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去年的树》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7册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课文偏重于工具性,有的偏重于人文性。因此,我觉得语文老师要把握好侧重点。而《去年的树》则是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抓住文中的几次对话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鸟儿寻找大树时的焦急与艰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最后3个自然段的.学习中,我提出问题: 小鸟深情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么歌,你能知道吗?有的学生说:“树啊,我的好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有的学生说:“大树啊,大树,我们是好朋友。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2拿到课文后,不由被故事中鸟儿与书深厚的感情所打动,文字虽然平淡,但是却令人回味,这也许就是童话的魅力所在。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内容很简单,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而文中的对话则是最重要的工具。因此,在设计之初我就试想通过对话教学,体会不同人物的感情和语气,理解文字。可是,在纵观一些优秀教学案例之后,我有了一个疑惑,到底要不要进行生字教学,一堂课到底要容纳多少教学内容。
本文是人教版的课文,相比苏教版而言,整册课文难度较大,不少课文都是我们高年级后才会学到的。因此,人教版在教学时更侧重于语言文字的理解,生字反而会淡化。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是否适用,却值得深思。
幸好,在教研活动时,教研组的老师们帮我解决了难题,我们的`教学对象毕竟是接受苏教版教学的学生,在设计时更应该倾向于我们的课标,我们的学生,字词教学必不可少,但是却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缩短教学时间。并且也将教学的重点进行了确定,对话一定是重中之重。在试上后,师傅也给我提了很多宝贵建议。特别是关于抓住鸟儿三次问话的不同,体会人物心情,进行朗读教学。
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到学生的语言,动作,控制好整堂课。在体会鸟儿的三次问话时,学生很容易就联系到自身,说出鸟儿越来越着急的心情,也能通过朗读来展现。特别是在教学最后,我按照设想与孩子体会鸟儿此时的心情。学生大多都认为鸟儿肯定会悲伤,当我说鸟儿其实很幸福时,没想到竟有学生也赞成我的想法。她说:“鸟儿应该很快乐,因为他有一个好朋友,他能完成对朋友的承诺,就是幸福的。”大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而我,也很欣慰,因为孩子们已经体会到这篇童话的深意,那么即使教学时有一些瑕疵,那也不足挂齿了。只要孩子懂了,悟了,这不才是最重要的吗?
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许也该深思。我们大多专注于课本上的字词句教学和理解,而将语文最重要的情感渐渐遗忘。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内涵,不才是重要的吗?想起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实就是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文字所包含的意义,这是学生自己可以习得的。而不应该由教师直接讲述。在以后的教学时,更应该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才是完美。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3《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是一个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文中那一个个人性化的角色,感动了学生们纯真、善良的心。在这堂课上,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奋点”
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精神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挖掘了学生的兴奋点就能使课堂“活泼”起来,“热闹”起来。课伊始,我满怀深情地,用娓娓动听优美的话语激情导入课文,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从而感染学生,唤起了学生走进课文中的激情。课堂中我以情感人,用自身的激情唤醒学生的热情。如:在指导学生练读小鸟的三句问话后,我让学生进入课文,对小鸟(学生)进行采访:
师:那一声声急切地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可怜的小鸟,你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情会怎样?
师:你伤心,你失落、你焦急,你一定在心里呼唤着自己的朋友大树,是吗?你们怎么呼唤的?
生:大树你在哪儿呀?我急死了。
生:大树呀大树,你到底在什么地方啊?你不要再躲着我了。
生:大树,难道你忘记了咱俩的约定吗?我还要给你唱歌呢!
小鸟们一声声的呼唤,引出了这堂课的高潮。当学生这种焦急的心情还没有回落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最后一段的学习。
二、抓住空白点,激发创新火花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呈现开放、多样的特征。
在这篇课文最后一节,我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深入小鸟、大树的的心理,引导他们抓住文中鸟儿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来想象小鸟会说些什么,变成袅袅轻烟的大树又会说些什么。这样让学生尝试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进行思维的碰撞,就是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在交流中学生能够更加体会到诚信的可贵以及环保的重要性。
三、拓展延伸、情感的升华
在学生们的情 ……此处隐藏9985个字……情朗读是十分必要的。
所以,我首先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主角,体会每一个主角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重点抓住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
这样,渐渐地,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再经过不一样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的感学生从读中能有所感悟,懂得友情的珍贵。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4《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男吉的作品,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了树的请求——还回来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找,最后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用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情深意长,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曲回肠的情谊。
一堂课下来,本课的教学目标比较切实的完成了,学生能很快的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分别的恋恋不舍。但是,本堂课仍有不足存在,在以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有待提高。设计毕竟是预设,课堂中有很多变化和突发情况,这就需要老师有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本节课在引导学生体会大树和鸟儿的语气环节,我没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导致此环节延时。在以后的设计中要对进行的每个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很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就会有意识的,有序的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能力就能提升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积累,所以,以后我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
注重评价语的丰富和激励作用。做问新教师,我的课堂评价语是相当匮乏的,要尽量预设好学生的回答与提问,并想好评价价格。长此以往,评价语定会丰富而有激励作用。
《去年的树》第二课时的目标任务是:
(一)通过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1课《去年的树》第二课时进行磨课,让学生在朗读中悟情,在想象中创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能悟出情,读出味情。
(三)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工具性成长和人文性积淀,实现三维目标。
这一课时,我突出三点:
一是读出感情,体会友情;
二是想象说话,表达心声;
三是训练写话,升华情感。
在课堂上我非常注重情感教学,听课老师与学生都感受很深,他们竟然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学生全身投入,悟出了情,读出了情,三维目标的到了落实。
这篇童话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比较适宜学生分角色朗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中我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让学生在默读中体会,在朗读中表现。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基本能够把握人物的感情基调,无限的伤感以及对大树的同情,对人类破坏的指责都深深地融于他们的朗读之中。课堂基本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境界。
这节课我主要是促进师生、自我、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我牢牢地抓住文中的四组对话——小鸟和大树,小鸟和树根,小鸟和大门,小鸟和小女孩,通过朗读、对话,换位思考,让学生体会小鸟与大树的真挚友谊,以及小鸟为守诺言而一路寻找好朋友的复杂心情。当小鸟找到变成灯火的大树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亲爱的小鸟,你看见朋友了,你盯着灯火,深情地盯着灯火,看了一会,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当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你又想说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两个“看了一会儿”,再引出中心:“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为了能自然地引出这个童话的中心,也就是能顺着学生的思维,顺着学生的情感流向,自然地说出自己真实的体会,学生的回答还是令我比较满意的。
这堂课出现的亮点:
1、导语新颖,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2、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随着对文本的深入挖掘,
学生们的情感不断地涌动、爆发。回答的声音或委婉低诉,或依依不舍,或肝肠寸断,或出离愤怒,把课堂气氛逐渐推向了高潮。
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老师和学生从这个童话中读出了小鸟的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读出了大树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读出了对伐木人乱砍树木的愤慨,读出了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感悟……这些多元解读,价值取向积极健康,应该说都是可以的。
4、板书设计具有科学性,字与画结合,既呈现了课文内容,又引发学生想象。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我也从中找到了教学的方向。以后我还将 “以学生为主体”,继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挖掘,真正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5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所以部分简单的生字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于读音较难、字形复杂的生字教师可以单独加以指导,但这并不是教拼音或字形结构,而是对其巩固复习。这虽不是课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却是教学的重要部分。本堂课中的生字在字形上都不难,桩和燃可以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忆,应、厂、音这三个字,大部分学生平时都已经认识了,难是难在应的后鼻音,燃容易和蓝的读音混淆,所以这两个字的读音要重点关注的。
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宜学生表演朗读,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并在这一过程中,用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这句话把这些零散的语言朗读串成一条情感的链,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写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对课文结尾这部分的处理,特别是两个看字的想象说话与朗读,也想体现这一点。在充分朗读、想象的基础上,学生最后才能有自己多元的感悟。学生的语言选择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帮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并及时记录好的词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素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