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教学反思

课程教学反思

时间:2025-03-17 11:27:23
课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课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程教学反思1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在悦耳的歌声里,学生一点点静下心来,沉浸其中。一首《天路》,开始了今天的学习。

二、抓住行文线索,体会人物精神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反复出现,是作者行文的线索。在教学时,我首先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然后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不简单,不容易。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到了阻碍筑路大军前进的困难所在,并纷纷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这些困难,我们的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并谈谈你的体会。”这个问题较好回答,学生能轻松得从第6、9自然段中获取答案,并且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如“昼夜、反复、彻夜通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感受建设者充满智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感悟写作特点

课文题目在文中一咏三叹,这个简单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前后出现了四次,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执著的精神。其次,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这里提到的第一个特点,学生能发现,也能较好地进行感悟。而第二个特点,则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感受,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一节课下来,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有一些环节还很粗糙,比如教师的评价语、本课小练笔的安排等,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较好地解决。

课程教学反思2

参加新课程改革的这半个学期,略有感想。下面我谈谈让我感触最深的两点:

一、教材的编写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为教师的合理利用及创造性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半个学期来,我深深感觉到教材编写更具人文性、灵活趣味性。如《观察物体》这单元的教学内容虽然教抽象,但是教具随手可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上课时我让学生在家里找出各种长方体代替正方体摆一摆,学生摆得津津有味、余味未尽。对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初步建立也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了。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的创造力。我不拘一格让学生摆弄长方体,学生们居然能用这些看似简单的长方体摆成了许多有趣的不同的形状的物体。有的同学摆成长长的火车;有的同学摆成可爱的小狗;还有的同学摆成了酣态可鞠的机器人,真是妙趣横生。

当然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新课程要求教师教教材,而是要对教材质疑、补充、变更。

二、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摘几条《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目标的阐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要求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我们去听课时发现不少班级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敢于质问权威(有的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一致时,跟老师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是常有的。)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兴趣勃勃、情趣盎然。如教材41页的"数学故事",我按照常规让学生讨论后,让学生汇报情况是,前面汇报的几位学生编的故事各有千秋,但大体上都大同小异:机灵狗不小心把装有12条金鱼的鱼缸打破了,淘气和笑笑又拿来2个鱼缸装金鱼,现在每个鱼缸里有6条金鱼。正当我准备总结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响亮地说:"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其大意大致是,机灵狗不小心把装有12条金鱼的鱼缸打破了,死了4条金鱼。淘气和笑笑又拿来2个鱼缸装金鱼,现在每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这样的想法真实让我为之叫绝。

课程教学反思3

《穷人》是一篇老课文啦,之所以说它老,是因为存在于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时间很长,然而对于我来说,它却是新的。

在上课之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教材分析以及教学建议,并抱着第一次教的良好心态阅读了课文,就自己感触深的地方做了标记。同时根据这一组的导语,确定了“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的教学重点。课上,学生根据一般事情发展顺序,比较顺利地读懂了课文的内容,并初步体会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一切都和预想的差不多。

当课进行到感悟桑娜抱回西蒙孩子之后的心理描写的时候,学生们的表现令我吃一惊:

A.“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李兆阳站起来说“我从这句话感觉这是桑娜出于她自己善良的本能而做出的行动,是内心深处的想法。”

听到她的话,不禁使我对学生们另眼相看,原来他们会比老师想得更深,想得远比我预设的——同情穷人,关心穷人更贴切,更能说出桑娜的品质。这是孩子自己读书后的收获,是她自己最真挚的感受。

B.“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揍我一顿也好!”

师:由这一段我们看到了一位正在( )的桑娜。

生:担心的、担忧的、心神不安的……

师:那桑娜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他家里很穷,穷到了只有鱼吃的地步,而鱼也是她丈夫出海打来的,抱来两个孩子,丈夫就必须更努力地去打鱼。

生:因为他们家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丈夫还必须不顾惜身体地去打鱼,还必须桑娜从早到晚不停地干活,已经穷到了不能再穷的地步了,在抱养两个孩子,就是穷上加穷,因而桑娜害怕丈夫不同意。

生:他们自己的孩子已经没有鞋穿,更别说再养两个孩子,桑娜为丈夫担忧。

在学生联系上文的环境描写来谈自己对于桑娜心情的理解时,我恍然明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这篇小说的构思,也明白了为何将老课文《穷人》安排在了本组课 ……此处隐藏12584个字……。最终发现线的特征,有人可能会说,这三种线,直接告诉学生概念及特征,干吗还要费力去发现呢?其实让学生不但知道三种线的概念,还要知道三种线的来历,知道线与生活中的线的联系,了解三种线的特征,知识是线的概念和特征,而获得线的认识过程与方法就会积淀小数学的思考,数学的解决问题的大思路。新、旧课程都有线,处理思路大不同,加上发现与探究,就加大了线的含金量。那就是在经历新知形成的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有效互动,学生的数学思考力、表达、倾听、合作、质疑能力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师生间,生生间有效互动中,出现精彩的生成,找准“课眼”,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四、改变方式、生生互动

新课标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本节课,在教学线段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它有什么特点?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生生间交流、补充、倾听,一生说有两个端点,不能无限延长,一生补充说:“必须是一条直直的线”,一生又说:“线段是有头有尾的。”教师抓住时机板书重点词语,共同总结出线段的特征,在认识三种线是,通过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线,在本子上画出来的过程,就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认识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时,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所以说,改变教师的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互动,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力,追求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综观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说前松后紧,学习前两种线时间占得多,学习直线时间有些紧。有时教师给学生一些暗示,不利于学生思考,比如:把什么是直线及直线的特点直接告诉学生。

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要克服这些不足,追问的问题设计在精当一些;学生能表述清楚的,教师不能给过多的暗示;课堂节奏要快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落实好三维目标。

课程教学反思15

本文通过对国际金融课程在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入手,反思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深入探讨提升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国际金融课程作为我校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之一,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现对这学期所教授的国际金融课程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反思。

一、关于国际金融课程在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使命,专业设置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课程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同时考虑到高职教育要与企业密切联系,全面培养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基于以上的理由,国际金融是一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金融保险专业课程。

(二)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及作用

国际金融是金融保险专业的职业能力必修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核心课程地位。

在金融保险专业建设中,本课程建设获得了极大发展。网络教学(财讯网的模拟交易)、多媒体教学等配套措施的使用,使本课程逐步建成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室与实训室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在第四学年的上半学期开设,一般共72学时。

国际金融是一门涉及邻域广泛的综合性课程,它必须以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它也是个人理财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所以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前后衔接得当,有利于全面而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关于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反思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教材反思

国际金融课程选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21实际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金融保险系列),国际金融(第二版)。

1.本教材的体系架构及重难点分析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和主要专业知识,包括外汇和汇率、外汇交易、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国际货币体系等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运可用国际金融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并与其他专业课进行联系。

情感目标:通过本门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从网络上的外汇交易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国际金融课程的主要特色

1.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在课程教学上,除了教授学生关于国际金融的基础理论知识,并通过案例的计算和分析,让学生逐步掌握理论的运用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注重知识的更新

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知识、新概念层出不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新闻的搜集、网络的查询等手段,让学生与时俱进,及时掌握最新动态,与社会加强联系。

(三)国际金融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目前本课程的实训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达到控制实践过程和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资源有限,使学生不能真正感受国际金融的社会实际。

2.与专业岗位能力培养脱轨

国际金融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越来越多,伴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深入,使我国的国际收支长期处于贸易顺差,人民币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国际收支均衡的问题越发突出,国际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加深。这些新问题使得实践性很强的国际金融课程并不符合高职院校专业培养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

三、关于提升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

(一)学情分析

本课程主要教学对象是金融保险专业四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但参差不齐,不够全面,基础不够牢固,同时外语水平能力低。但他们的求知欲望强,对国际金融具有浓厚的兴趣,且他们的接受能力也较强,但仍需加强,且部分学生具有惰性。

对于他们目前这种情况,重在引导,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经济环境、金融环境更加关注,并传授给他们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本课程。

(二)教学资源

本课程的教学资料相当丰富。课程组选编大量教学资源,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与技能训练题、实训项目、参考文献目录和其他教学资料,能够满足本课程的教学、自我训练、实训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教师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同时本课程的网络课程资源齐全,并经常更新。同时,教室多媒体、金融实训室的和便利的校园网络,为学生学习国际金融课程,提供了强大的网络资源,满足了学生对国际金融实时资讯的需求。

(三)评价方法

目前,国际金融课程采取的评价方式是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平时表现占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

建议可以引入自评、他评、家长评,将之与教师评相结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课程教学反思(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