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旺苍县双汇镇双河中学的八年级物理教师熊婷婷,我说课的题目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是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实验评价五个方面来说这节实验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沉浮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⑵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⑶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观察、分析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通过亲手制作浮沉子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体验探究活动中,提升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强化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感悟浮力应用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实验内容设计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验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通过亲手制作浮沉子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再通过观察老师演示的两个小实验(水中的乒乓球和盐水中的鸡蛋)引出物体浮沉现象观察实验探究,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三、实验方法设计
1、创设情景,以引导学生体验探究为主进行教学
虽然本节内容教材上没有设定学生小组实验,但这节内容却是这学期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便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体浮沉条件”。
2、采取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总之,实验主要运用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作图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指导学生课前制作浮沉子。让他们观察吸管(浮沉子)在水瓶中的浮沉情况。观察到什么现象?
记录:吸管(浮沉子)原来处于什么状态,你采取了什么方法,从而改变了它的浮沉。让学生观察实验,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过程一:做一个演示实验,把三个乒乓球放在水中,(要求一只下沉、一只悬浮、一只上浮)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记录上,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在物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物体越重越容易下沉;通过活动,可提高学生共同参与程度,培养学生间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结论:物体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可以实现上浮或下沉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悬浮或上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水中,逐渐加入食盐,使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悬浮—上浮)。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悬浮—上浮)的受力情况。对于实心物体,根据F浮=G排=m排g=ρ液gV排,G物=m物g=ρ物gV物,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来判断、(板书)
浮沉条件
(1)下沉F浮
(2)悬浮F浮=G V排=V物∴ρ液=ρ物(3)上浮F浮>G V排=V物∴ρ液>ρ物
(4)漂浮F浮=G V排ρ物
然后在回过头分析,我上课开始时做的三个乒乓球在水中的实验,可以知道,我所用的三个乒乓球里肯定有问题,然后通过解释知道三个乒乓球居然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只是空心的,另外两只均装有不同量的沙子)。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引入:对贴近生活的实例“盐水选种”进行解释
应用一:轮船。轮船的工作原理、排水量、漂浮、浮力大小不变且等于重力
应用二:潜水艇。多媒体演示潜水艇工作的动画,让学生分析它的工作原理:“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下沉和上浮的呢?”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应用三:热气球。学生讨论分析热气球工作的原理。结论:气球是靠通过改变自身的体积,从而改变浮力来实现升降的。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浮沉条件(1)下沉F浮G V排=V物∴ρ液>ρ物(4)漂浮F浮=G V排ρ物应用
农业——盐水选种军事——潜水艇气象——热气球其他——密度计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1、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堂习题——引导学生做轮船的排水量例题。在强调规范做题中落实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应用中的知识面。
2、布置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五、实验评价与自我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但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在时间分配上不好把握,需要控制好活动时间。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 ……此处隐藏29055个字……(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潜水艇靠改变xx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xx。)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一):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xxxx,xx球的密度最大。
问题(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xx(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一):学生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的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在这里三个球的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的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即物体的重力和液体的浮力的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的关系。
问题(二):学生的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的木块、铁块、水的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的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的状态,向力大的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的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xxxxxxxxxxxxxxxx(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学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学生学的地位等等)
初中物理说课稿15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压强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整个章节奠定了基础,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本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改变压强的方法,了解压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实验能力;通过对压强概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比值定义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物理学原理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骄渴窖暗慕逃砟睢U饨诳挝抑饕捎锰骄渴浇萄Хê推舴⑹浇萄Хㄏ嘟岷系慕萄Х椒ǎ醚诮淌Φ囊枷拢ü灾魈骄坷捶⑾肿匀还媛伞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归纳法,比值定义法,数学推理法。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体验插入的难易程度引入新课;
2.复习弹力引入压力,详细讲解概念、方向、作用点
先让学生画压力示意图,再画重力示意图,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大小(通过钢尺、砝码实验,让学生明确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区别),
通过力的三要素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里,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陷入泥潭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气球、铅笔实验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怎样来探究呢?(控制变量)
演示实验,完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压强,让学生明白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学生对所提供的三组情况比较压强大小,从而引出压强定义式;分析单位,得出国际单位帕斯卡,对生活中的报纸对折展开压强的大小进行介绍;
4.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学生练习并分析、讲解;
现实生活中要增大(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举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压强的实例(打地基、沙发舒服,沙发变形增大受力面积、注射器),并说出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让学生根据公式分析具体的方法,并把图片拖至各种方法边,一一对应;
6.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